学校概况 北京金融科技学院(原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创建于2004年。学校坐落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通州。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办学设施先进。 建校以来,学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国际化教育和个性发展为特色,致力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学校在校生约4000人,设有金融学院、国际商学院、创意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信息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6个教学单位,开设了金融学、会计学、国际商务、财务管理、金融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审计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等39个本科专业,学科覆盖经、管、艺、文、理、工6个学科门类,逐步形成了以经济、管理为主,信息和艺术为支撑,多学科相互交叉、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金融学、会计学、国际商务、金融工程和视觉传达设计)。 学校坚持以一流的国际商科人才培养标准打造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鲜明特色。目前,已与全球 58所海外高校建立分段式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教育平台。学校开办了国际名师讲堂,聘请国际知名高校校长、知名学者及希腊、加拿大等国政要为学生讲授学术前沿知识;与国际合作院校共同开发近50门次国际课程,由国际合作院校外籍教师全英文授课。学校现有4个省部级以上实践教学基地,并分别在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法国、奥地利建立了7个海外实践教学基地。 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北京市企业竞争模拟大赛等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获奖层次和数量均在北京市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在97%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在95%以上。 学校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社会认可度与办学美誉度不断提升。先后荣获“中国一流高等独立学院”、“中国十大品牌独立学院”、“腾讯网十年最具领导力独立学院”、“专业共建优秀单位”、“品牌影响力独立学院”、“国际知名商学院”等荣誉称号。2010年学校通过了国际精英商学院(AACSB)的审核,成为国内首家独立学院会员单位。2014年学校与北京大学等24所高校同时被认定为“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成为北京市唯一获此殊荣的独立院校。2015年学校获得招收留学生资格,2016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18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18年被确定为北京市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财务与金融学院第一党支部获批教育部全国第二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样板党支部培育单位,2020年学校育人经验入选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高等教育案例精选。2019-2024年连续6年获得武书连中国民办及独立学院排行榜“本科毕业生质量第1名”及“本科毕业生升学率第1名”。2024年7月25日,创意艺术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入选北京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4年11月14日,学校顺利通过2023-2024年度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规范化建设单位验收。 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学校将秉承“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校训,弘扬“立德立行、达己达人”的精神,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战略,以昂扬的斗志和奋进的姿态,全力以赴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民办本科高校建设,切实承担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报告说明 为全面总结和分析毕业生就业状况,完善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高校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和就业创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教育部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就业〔2023〕4号)相关文件要求,学校遵循全面、准确、科学、严谨的原则,统筹分析毕业生就业状况,编制并正式发布《202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毕业去向落实情况 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24年12月31日。使用数据主要涉及毕业生的规模与结构、毕业去向及落实率、就业流向等方面的内容。 调研数据 毕业生调研数据:调研面向学校2024届毕业生,发放问卷979份,回收90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13%;使用数据主要涉及毕业生求职过程分析、就业质量相关分析及对教育教学反馈等方面的内容。 用人单位调研数据:调研面向学校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使用数据主要涉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及能力评价、用人单位对学校招聘服务工作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注:1.部分标*院系/专业样本量较小,数据结果仅供参考。 2.由于四舍五入,报告数据中各选项占比之和可能会出现不等于100.00%的情况(误差约为±0.01%)。 3.毕业去向落实率=(单位就业人数+自主创业人数+自由职业人数+升学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00%。其中,单位就业包括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科研助理/管理助理、应征义务兵、国家基层项目、地方基层项目;升学包括境内升学和境外留学;暂不就业包含不就业拟升学、其他暂不就业。 4.调研数据由于受回收样本量、计算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与学校统计数据略有差异属于正常情况。 总体概述 一、总体规模 学校2024届毕业生共979人,其中男生548人,女生431人。 图1 2024届毕业生性别结构(单位:人) 二、毕业去向及落实率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学校2024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8.57%;从其去向构成来看,毕业生以升学为主(47.60%),单位就业(33.81%)次之。 图2 2024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及落实率分布 三、社会贡献度 学校2024届毕业生中,41.98%的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就业行业以“金融业”为主;就业职业以“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就业单位以“其他企业(含民营企业等)”为主。 图3 2024届毕业生社会贡献度分布 四、就业质量 学校2024届毕业生专业对口度为95.38%,工作满意度为97.01%,职业期待吻合度为86.72%。 专业对口度 工作满意度 职业期待吻合度 图4 202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分布 五、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评价 学校202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7.76%,对所学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为98.11%,对实践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97.27%。 图5 2024届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各项满意度评价 六、对就业教育/服务的评价 学校2024届毕业生对学校各项就业教育/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7.01%及以上;其中满意度相对较高的方面是职业咨询与辅导、职业规划大赛指导和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 图6 2024届毕业生对就业教育/服务的评价 第一章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规模与结构 毕业生规模与结构是就业质量年报的基础数据,客观反映了毕业生的人数及分布情况。掌握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等毕业生的比例以及各院系、专业的毕业生规模,是开展调研和分析数据的必备条件,也有利于学校合理分配资源和精准施策。 (一)总体规模 学校2024届毕业生共979人。从性别结构来看,男生54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5.98%;女生43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4.02%。 图1- 12024届毕业生性别结构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二)结构分布 1.院系与专业结构 学校2024届毕业生共分布在3个院系12个专业。其中,金融学、数字媒体艺术人数较多,占比分别为19.41%、17.47%。 表1- 12024届毕业生的院系与专业分布 院系 专业 人数 占比 创意艺术学院 数字媒体艺术 171 17.47% 创意艺术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 124 12.67% 创意艺术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48 4.90% 创意艺术学院 摄影 10 1.02% 创意艺术学院 小计 353 36.06% 金融学院 金融学 190 19.41% 金融学院 金融科技 62 6.33% 金融学院 金融工程 59 6.03% 金融学院 投资学 12 1.23% 金融学院 小计 323 32.99% 国际商学院 会计学 164 16.75% 国际商学院 财务管理 56 5.72% 国际商学院 审计学 54 5.52% 国际商学院 国际商务 29 2.96% 国际商学院 小计 303 30.95%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2.生源结构 学校2024届毕业生以省外生源为主,所占比例为73.14%;省外生源主要来自河北省(14.30%)、江苏省(11.64%)、河南省(7.76%)。 表1- 22024届毕业生生源地结构 生源地 人数 占比 北京市 263 26.86% 河北省 140 14.30% 江苏省 114 11.64% 河南省 76 7.76% 浙江省 51 5.21% 天津市 50 5.11% 内蒙古自治区 41 4.19% 重庆市 36 3.68% 黑龙江省 35 3.58% 湖南省 33 3.37% 山西省 32 3.27% 吉林省 24 2.45% 广东省 14 1.43% 山东省 14 1.43% 云南省 12 1.2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2 1.23% 海南省 10 1.02% 甘肃省 5 0.51% 广西壮族自治区 3 0.31% 贵州省 3 0.31% 辽宁省 3 0.31% 宁夏回族自治区 3 0.31% 安徽省 2 0.20% 四川省 2 0.20% 香港特别行政区 1 0.10% 总体 979 100.00%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3.民族结构 学校2024届毕业生中,汉族毕业生915人,占比为93.46%,少数民族毕业生64人,占比为6.54%。 图1- 22024届毕业生民族结构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二、毕业去向及落实率 毕业去向包含单位就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升学、待就业、暂不就业六类,并可进一步细分为更加具体的毕业去向。 (一)总体毕业去向及落实率 截至2024年12月31日,2024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8.57%。 图1- 32024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布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从具体毕业去向来看,2024届毕业生以境外留学为主,占比为46.48%;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次之,占比为19.20%。 表1- 32024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 毕业去向合并 毕业去向 人数 占比 升学 境外留学 455 46.48% 升学 境内升学 11 1.12% 升学 小计 466 47.60% 单位就业 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 188 19.20% 单位就业 其他录用形式就业 85 8.68% 单位就业 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 45 4.60% 单位就业 应征义务兵 13 1.33% 单位就业 小计 331 33.81% 自由职业 自由职业 160 16.34% 自由职业 小计 160 16.34% 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 8 0.82% 自主创业 小计 8 0.82% 待就业 待就业 14 1.43% 待就业 小计 14 1.43%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二)各院系/专业毕业去向及落实率 分院系来看,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别为金融学院(99.69%)、创意艺术学院(98.30%)、国际商学院(97.69%);分专业来看,毕业去向落实率相对较高的为投资学(100.00%)、金融工程(100.00%)、金融科技(100.00%)等。 表1- 42024届毕业生各院系/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 院系 专业 毕业去向落实率 金融学院 投资学 100.00% 金融学院 金融工程 100.00% 金融学院 金融科技 100.00% 金融学院 金融学 99.47% 金融学院 小计 99.69% 创意艺术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 100.00% 创意艺术学院 摄影 100.00% 创意艺术学院 数字媒体艺术 97.66% 创意艺术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95.83% 创意艺术学院 小计 98.30% 国际商学院 审计学 100.00% 国际商学院 国际商务 100.00% 国际商学院 会计学 97.56% 国际商学院 财务管理 94.64% 国际商学院 小计 97.69%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表1- 52024届毕业生各院系/专业毕业去向分布 院系 专业 单位 就业 自主 创业 自由 职业 升学 待就业 金融学院 金融学 41.58% 1.58% 13.68% 42.63% 0.53% 金融工程 33.90% 1.69% 16.95% 47.46% 0.00% 金融科技 33.87% 0.00% 12.90% 53.23% 0.00% 投资学 8.33% 16.67% 0.00% 75.00% 0.00% 小计 37.46% 1.86% 13.62% 46.75% 0.31% 创意艺术学院 数字媒体艺术 41.52% 0.00% 12.87% 43.27% 2.34% 广播电视编导 31.25% 0.00% 2.08% 62.50% 4.17% 摄影 30.00% 0.00% 30.00% 40.00% 0.00% 视觉传达设计 26.61% 0.00% 22.58% 50.81% 0.00% 小计 34.56% 0.00% 15.30% 48.44% 1.70% 国际商学院 财务管理 30.36% 3.57% 3.57% 57.14% 5.36% 会计学 29.88% 0.00% 25.61% 42.07% 2.44% 国际商务 27.59% 0.00% 13.79% 58.62% 0.00% 审计学 25.93% 0.00% 25.93% 48.15% 0.00% 小计 29.04% 0.66% 20.46% 47.52% 2.31%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三)不同特征群体毕业生毕业去向及落实率 不同特征群体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布如下。学校在开展就业服务相关工作时,可针对不同群体给予重点关注。 性别:2024届毕业生中,男生、女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别为98.54%、98.61%。具体毕业去向详见下表。 表1- 62024届不同性别毕业生毕业去向及落实率分布 毕业去向合并 男生 女生 单位就业 35.40% 31.79% 自主创业 1.09% 0.46% 自由职业 16.97% 15.55% 升学 45.07% 50.81% 待就业 1.46% 1.39% 毕业去向落实率 98.54% 98.61%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省内外生源:2024届毕业生中,省内生源、省外生源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别为98.10%、98.74%。具体毕业去向详见下表。 表1- 72024届省内外生源毕业生毕业去向及落实率分布 毕业去向合并 省内生源 省外生源 单位就业 36.12% 32.96% 自主创业 1.14% 0.70% 自由职业 16.35% 16.34% 升学 44.49% 48.74% 待就业 1.90% 1.26% 毕业去向落实率 98.10% 98.74%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民族:2024届毕业生中,汉族、少数民族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别为98.47%、100.00%。具体毕业去向详见下表。 表1- 82024届不同民族毕业生毕业去向及落实率分布 毕业去向合并 汉族 少数民族 单位就业 33.77% 34.38% 自主创业 0.77% 1.56% 自由职业 16.61% 12.50% 升学 47.32% 51.56% 待就业 1.53% 0.00% 毕业去向落实率 98.47% 100.00%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三、社会贡献度 社会贡献度指标综合反映了毕业生们在选择毕业去向时所倾向的地区、行业、职业类型以及就业单位,这一数据不仅展现了毕业生们毕业后的分布态势,而且也映射出出各省(市、区)和省(市、区)内各地区在人才吸引方面的竞争力,以及毕业生对于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偏好,从而为人才政策制定和就业市场分析提供重要参考。 (一)就业地区 1.就业省份 学校2024届毕业生主要选择在省外就业(58.02%),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省外就业人数较多的地区为河北省(12.35%)和江苏省(11.52%)。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2.中西部就业情况 学校2024届毕业生选择在中部地区就业共54人,占比为11.11%;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共37人,占比为7.61%。 表1- 92024届毕业生四大经济区域就业情况 四大区域 人数 占比 东部地区 376 77.37% 中部地区 54 11.11% 西部地区 37 7.61% 东北地区 19 3.91%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3.省内就业城市 在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主要流向了朝阳区(15.00%)和海淀区(15.00%),西城区(10.50%)次之。 图1- 52024届毕业生省内主要就业城市分布 注:图中为就业人数排名前10的省内就业城市。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4. 生源地与就业地域交叉分析 省内生源中,94.96%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本省就业;省外生源中,20.75%的毕业生选择留在省内就业,63.11%的毕业生选择回生源地就业。 图1- 62024届省内、省外生源毕业生就业情况分布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二)就业行业 学校2024届毕业生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金融业(17.1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5.04%)。 图1- 72024届毕业生就业量占比排名前十的行业分布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三)就业职业 学校2024届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主要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49.06%),其次为经济业务人员(19.50%)。 图1- 82024届毕业生就业量占比排名前十的职业分布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四)就业单位 学校2024届毕业生主要流向单位类型为其他企业(含民营企业等)(60.49%),其次为国有企业(30.86%)。 图1- 92024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四、境内外升学与创业情况 (一)境内升学 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是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培养高学历、专业化、学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毕业生升学比例、研究方向和原因,学校可以了解学生对不同专业的认可度,升学数据也可作为学校提供或优化相关教育和指导服务的依据,确保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1.境内升学率 学校2024届毕业生选择境内升学的占比为1.12%。 图1- 102024届毕业生境内升学率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2.境内升学原因 学校2024届毕业生选择境内升学的原因主要是提高综合素质/能力(68.64%),其次为增加择业资本,站在更高求职点(50.30%)。 图1- 112024届毕业生选择境内升学的原因 注:此题为多选题,故各选项占比之和不等于100.00%。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4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3.升学专业相关度 升学专业相关度为96.45%,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继续深造。 图1- 122024届毕业生升学专业与原专业相关度分布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4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4.跨专业升学原因 学校2024届毕业生跨专业升学原因主要为出于个人兴趣(*50.00%)。 图1- 132024届毕业生跨专业升学原因分布 注:样本量较小。数据结果仅供参考。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4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二)境外留学 1.境外留学率 2024年,学校毕业生出国(境)留学人数为45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46.48%。首选目标国家(地区)为澳大利亚,占出国(境)留学总人数的58.24%;其次是英国,占出国(境)留学总人数的36.70%;第三位中国澳门和韩国,分别占出国(境)留学总人数的1.54%、1.32%,部分毕业生选择到新西兰、日本、美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新加坡等10个国家(地区)继续深造。 图1- 14 2024届毕业生境外留学率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表1- 102024届毕业生留学国家(地区)分布 留学国家(地区) 人数 占比 澳大利亚 265 58.24% 英国 167 36.70% 中国澳门 7 1.54% 韩国 6 1.32% 新西兰 4 0.88% 日本 2 0.44% 美国 1 0.22% 马来西亚 1 0.22% 中国香港 1 0.22% 新加坡 1 0.22% 总计 455 100.00%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2.境外留学目的 学校2024届毕业生选择境外留学的目的主要为获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条件、科研氛围(75.92%),其次为增加择业资本,增强就业竞争力(57.59%)。 图1- 152024届毕业生选择境外留学的目的 注:此题为多选题,故各选项占比之和不等于100.00%。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4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3.境外留学专业相关度 毕业生境外留学所学专业与原专业的相关度为97.37%,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继续深造。 图1- 162024届毕业生境外留学所学专业与原专业相关度分布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4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4.跨专业留学原因 学校2024届毕业生跨专业的原因主要为就业前景好(*40.00%)。 图1- 172024届毕业生跨专业的原因分布 注:样本量较小,数据结果仅供参考。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4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5.录取结果满意度 学校2024届毕业生对留学录取结果的满意度达到98.94%。 图1- 182024届毕业生留学录取结果满意度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4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三)自主创业 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坚力量。通过调查大学生创业的比例、行业与类型,我们可以准确了解毕业生的创业倾向和流向,这是把握创业趋势的关键。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动因和面临的挑战,有助于高校相关部门更加精准地提供创业辅导和支持,从而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为社会的创新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创业率 学校2024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为0.82%。 图1- 192024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2.创业行业 学校2024届毕业生创业行业呈多元化分布,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采矿业。 图1- 202024届毕业生创业行业分布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4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3.创业类型 学校2024届毕业生创业类型主要为个体工商户创业(37.14%),其次为创立公司(34.29%)。 图1- 212024届毕业生创业类型分布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4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4.专业知识对创业的帮助度 学校2024届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对创业的帮助度为91.18%。 图1- 222024届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对创业的帮助度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4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5.创业困难 学校2024届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为资金问题、营销问题。 图1- 232024届毕业生创业困难分布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4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五、求职过程分析 除就业结果外,毕业生求职的过程也值得关注。对比毕业生获取信息来源及求职成功途径便于学校掌握毕业生求职的全流程,并在关键节点为毕业生提供帮助。了解毕业生择业关注因素及求职成功因素,可以判断学生是否有正确的择业观,求职成功因素也有助于学校掌握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从而合理安排就创业教育和服务的内容,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一)获取信息来源及求职成功途径 学校2024届毕业生获取招聘信息的来源主要为校园招聘会或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41.32%),其次是工作实习(39.92%);毕业生求职成功的途径主要为校园招聘会或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33.33%),其次是工作实习(19.49%)。 图1- 242024届毕业生获取招聘信息的来源及求职成功的途径 注:“招聘信息来源”为多选题,故各选项占比之和不等于100.00%。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4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二)择业关注因素及求职成功因素 学校2024届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关注的因素主要为个人发展空间(54.40%),其次是个人兴趣爱好(51.20%)。求职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为专业相关能力强(51.13%),其次是实践、实习经验丰富(47.46%)。 图1- 252024届毕业生择业关注因素及求职成功因素 注:此题为多选题,各分项占比之和不等于100.00%。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4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第二章 就业创业工作举措 2024年北京金融科技学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北京市教委决策部署,在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实现了毕业生就业创业平稳有序、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提升的总体目标,现对学期工作做总结汇报: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主要成绩 重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有突破。打造“优才工程”项目,助力高质量就业。鼓励毕业生进一步深造,出国出境深造人数创新高。积极组织重点企业、国企、事业单位入校招聘。2024届毕业生优质就业人数达209人,其中,国有企业就业149人,考上公务员27人,考上事业单位11人,其他基层就业项目1人,应征入伍13人,自主创业8人。重视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将就业育人摆在突出位置,开拓基层就业新空间,鼓励毕业生在基层一线实现人生价值。优秀毕业生胡凡同学获评2023-2024年度北京市“基层就业卓越奖”,马浩辉老师获评北京市“基层就业卓越奖”教师。 推进产教融合助力就业创业。深化人才培养与就业有机联动,马浩辉老师主持的《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北京亦庄国际传媒就业实习基地项目》《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华娱众禾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项目》、马连奇老师主持的《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中企盈飞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项目》成功获得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供需对接育人项目立项,有效推动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2024年新建上海证券、光大证券、浦发银行、中银国际证券、若森数字科技等18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同学们的毕业实习和就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创新工作形式有效果。按照年初制定的高质量就业工作奖惩方案,切实发挥好“标准、监管、评估、服务”职能,充分激发各二级学院主动性,创造性开展就业工作。发挥监督管理职能,制作发布毕业生就业工作周简报和月报,通报就业进展,明晰就业工作任务与目标,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提质增效。 (二)常规工作完成情况 修订完善就业规章制度。修订《创新创业工作实施办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等制度文件,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水平,建设北京市示范性就业高校。 就业工作人员职业能力有提升。坚持每月对毕业班辅导员进行专项业务能力培训,积极参加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就业创业专业化培训。提高了辅导员队伍的就业指导能力及服务水平。 学生生涯发展教育项目有完善。加大对学生职业生涯课程建设力度,挑选培训辅导员兼任生涯规划课程老师。组织毕业生走进校企合作单位红星美凯龙、世纪证券、宁波银行等优质企业,探索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HR 面对面”等活动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组织学生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校赛,荣获北京市赛1金1银5铜奖七个奖项。在2024年11月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北京市赛的组织中,在2024年11月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北京市赛的组织中,学生报名积极踊跃,截至12月13日已经成功报名959人,通过学院初赛、学校复赛和决赛将有27名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赛。 就业岗位开拓有突破。抓紧就业工作关键期,开展就业服务季和就业冲刺月活动。联系智联招聘、国聘网、市教委就业指导中心、各地人才服务中心联合举办15场综合双选会,举办小型企业专场招聘60余场,累计提供各类就业岗位达14800余个。组织一百三十余名毕业生参加兄弟院校组织的各类校园招聘活动,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困难生就业帮扶有力度。重点聚焦贫困家庭以及有残疾的毕业生,实施宏志助航计划,开展线上线下就业能力提升培训,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和精准帮扶。2024年我校有家庭困难和残疾毕业生5人,目前全部落实毕业去向。为6名同学申请到北京市人社局一次性创业求职补贴和北京市边远山区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金19.22万。 访企拓岗工作有新空间。组织实施《全员联动促就业实施方案》,书记校长带动各二级学院走出校门访企拓岗。目前学校已和搜狐畅游、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证券、杭州银行、中国工商银行通州分行等企业达成合作和招聘意向,累计走访企业134家,新增实习岗位1182个,正式工作岗位1378个,为学生实习、就业拓展新的空间。 创新创业活动有发展。成立“北京筑梦众创创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校内学生企业入驻校内众创空间,为申请通州区众创空间做好准备。组织学生参加第二届“京彩大创”北京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北京市赛优秀组织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力,开展“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工作,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北京赛区三等奖。 校友会工作有力量。结合毕业季、招生季,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友回校系列活动,助力学校学生就业、创业和学校品牌宣传。优秀校友积极牵线助力我校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在校企合作上发挥了重要的沟通和协调作用,2024年分别建立了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宁波银行北京分行、中粮国际集团等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生顺利就业、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就业服务智慧化建设,强化数字赋能;促进就业结构用优化,着力做好大数据、计算机类新工科就业引导和岗位对接;建设校级职业生涯工作室,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就业服务。 (二)深化校企合作 持续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融合协同育人。以共建校企实习基地为契机,在毕业生就业创业、实习实训、人才培养、大赛活动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三)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 持续加强对毕业班辅导员培训,鼓励毕业班辅导员承担就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支持开展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课题研究和项目实践,提升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队伍的业务能力、专业化素质和职业化水平,打造有温度的就业育人工作过程。 第三章 就业质量相关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以学生为评估主体,构建多维指标体系,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毕业生岗位适配性、就业质量及职业发展情况,为学校改进和完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一、就业机会充分度 就业机会充分度是新锦成就业质量报告的独有数据,体现了某一专业社会需求的多少和毕业生就业的难易程度,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当前的就业形势。调查就业机会充分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规划职业发展;为学校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促进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参考,并推动就业市场健康发展。 (一)总体就业机会充分度 68.06%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的就业机会较多,9.18%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的就业机会较少。 图3- 12024届毕业生对就业机会充分情况的评价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4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二)各院系/专业就业机会充分度 就业机会充分度相对较高的为国际商学院(80.34%)、金融学院(65.10%)、创意艺术学院(57.84%)等。 表3- 12024届各院系/专业毕业生就业机会充分度分布 院系 专业 就业机会充分度 国际商学院 审计学 94.12% 国际商学院 国际商务 85.71% 国际商学院 财务管理 83.93% 国际商学院 会计学 73.75% 国际商学院 小计 80.34% 金融学院 投资学 100.00% 金融学院 金融学 76.84% 金融学院 金融科技 44.26% 金融学院 金融工程 40.82% 金融学院 小计 65.10% 创意艺术学院 摄影 80.00% 创意艺术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75.00% 创意艺术学院 数字媒体艺术 54.14% 创意艺术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 50.65% 创意艺术学院 小计 57.84% 注:*标记为样本量不足院系/专业,其分析结果仅供参考,不纳入到报告结论的分析范畴;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4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二、专业对口度 专业对口度是指毕业生的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的匹配程度。它反映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在就业岗位上的应用情况,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调查专业对口度有助于了解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为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提供参考,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总体专业对口度 95.38%的毕业生认为目前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可见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及技能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度较高,能够学以致用。 图3- 22024届总体毕业生专业对口程度的评价 数据来源:北京金融科技学院单独提供。 (二)各院系/专业的专业对口度 专业对口度分别为国际商学院(100.00%)、金融学院(96.25%)、创意艺术学院(90.25%)。 表3- 22024届各院系/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度分布 院系 专业 专业对口度 国际商学院 国际商务 100.00% 国际商学院 财务管理 100.00% 国际商学院 审计学 100.00% 国际商学院 会计学 100.00% 国际商学院 小计 100.00% 金融学院 投资学 100.00% 金融学院 金融工程 100.00% 金融学院 金融学 100.00% 金融学院 金融科技 79.31% 金融学院 小计 96.25% 创意艺术学院 摄影 100.00% 创意艺术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 95.25% 创意艺术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80.25% 创意艺术学院 数字媒体艺术 80.00% 创意艺术学院 小计 90.25% 注:*标记为样本量不足院系/专业,其分析结果仅供参考,不纳入到报告结论的分析范畴。 数据来源:北京金融科技学院单独提供。 三、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是毕业生综合职业发展前景、工作内容、薪酬等内容作出的主观判断,能较为直接地反映出毕业生对就业结果的态度,是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 (一)总体工作满意度 毕业生对目前工作总体满意度为97.01%;对工作内容、薪酬、职业发展前景的满意度分别为97.76%、 93.28%、95.90%。可见毕业生对初入职场的岗位和工作内容等方面均比较认同。 图3- 32024届毕业生对工作满意程度的评价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4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二)各院系/专业工作满意度 工作总体满意度最高的为创意艺术学院(98.70%)、工作内容满意度最高的为国际商学院(98.08%)、工作薪酬满意度最高的为国际商学院(96.19%)、职业发展前景满意度最高的为国际商学院(97.14%)。 表3- 32024届各院系/专业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分布 院系 专业 工作内容 工作薪酬 职业前景 工作总体 创意艺术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100.00% 82.35% 94.12% 100.00% 创意艺术学院 摄影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创意艺术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 97.22% 97.14% 97.14% 100.00% 创意艺术学院 数字媒体艺术 95.00% 85.00% 95.00% 95.00% 创意艺术学院 小计 97.40% 90.79% 96.05% 98.70% 国际商学院 国际商务 100.00% 88.89% 88.89% 100.00% 国际商学院 审计学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国际商学院 财务管理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国际商学院 会计学 96.30% 94.44% 96.30% 96.30% 国际商学院 小计 98.08% 96.19% 97.14% 98.08% 金融学院 投资学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金融学院 金融科技 100.00% 89.66% 89.66% 100.00% 金融学院 金融工程 100.00% 95.24% 100.00% 90.48% 金融学院 金融学 93.33% 90.00% 93.33% 90.00% 金融学院 小计 97.70% 91.95% 94.25% 94.25% 注:*标记为样本量不足院系/专业,其分析结果仅供参考,不纳入到报告结论的分析范畴。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4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四、职业期待吻合度 职业期待吻合度是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及其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与职业期望的吻合程度。职业期待吻合度的高低是一个多维度的指标,它反映了个人、教育、就业市场等多方面的状况。高吻合度通常被认为是积极的信号,而低吻合度则提示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审视和改进。这一指标对于理解毕业生的就业心态、评估就业指导的有效性、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总体职业期待吻合度 毕业生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与自身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86.72%。其中“很吻合”所占比例为29.15%,“吻合”所占比例为25.09%;可见目前已落实的工作整体比较吻合自身的就业期望。 图3- 42024届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情况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4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二)各院系/专业职业期待吻合度 职业期待吻合度分别为创意艺术学院(92.00%)、国际商学院(87.85%)、金融学院(80.90%)。 表3- 42024届各院系/专业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分布 院系 专业 职业期待吻合度 创意艺术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100.00% 创意艺术学院 摄影 100.00% 创意艺术学院 数字媒体艺术 88.89% 创意艺术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 88.89% 创意艺术学院 小计 92.00% 国际商学院 审计学 100.00% 国际商学院 会计学 88.89% 国际商学院 国际商务 80.00% 国际商学院 财务管理 76.19% 国际商学院 小计 87.85% 金融学院 金融科技 89.66% 金融学院 金融学 83.87% 金融学院 投资学 71.43% 金融学院 金融工程 68.18% 金融学院 小计 80.90% 注:*标记为样本量不足院系/专业,其分析结果仅供参考,不纳入到报告结论的分析范畴。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4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五、工作稳定度 工作稳定度反映的是毕业生离职的情况,是对毕业去向落实率的补充,有利于学校掌握毕业生离校后的职业发展情况。 (一)总体工作稳定度 学校2024届毕业生的离职率为24.00%,离职次数主要集中在1次。 图3- 52024届毕业生离职情况分布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4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二)各院系/专业工作稳定度 分院系来看,2024届毕业生工作稳定度分别为创意艺术学院(82.22%)、国际商学院(77.22%)、金融学院(68.63%),代表其离职率相对较低;分专业来看,毕业生工作稳定度相对较高的为广播电视编导(93.75%)、审计学(85.71%)、视觉传达设计(84.62%),代表其离职率相对较低。 表3- 52024届各院系/专业毕业生离职情况分布 院系 专业 1次 2次 3次及以上 稳定度 创意艺术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6.25% 0.00% 0.00% 93.75% 创意艺术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 0.00% 7.69% 7.69% 84.62% 创意艺术学院 数字媒体艺术 20.00% 13.33% 0.00% 66.67% 创意艺术学院 摄影 *0.00% *0.00% *0.00% *100.00% 创意艺术学院 小计 8.89% 6.67% 2.22% 82.22% 国际商学院 审计学 0.00% 14.29% 0.00% 85.71% 国际商学院 财务管理 20.00% 0.00% 0.00% 80.00% 国际商学院 会计学 16.67% 7.14% 0.00% 76.19% 国际商学院 国际商务 *12.50% *12.50% *12.50% *62.50% 国际商学院 小计 13.92% 7.59% 1.27% 77.22% 金融学院 金融科技 16.67% 8.33% 0.00% 75.00% 金融学院 投资学 28.57% 0.00% 0.00% 71.43% 金融学院 金融学 33.33% 0.00% 0.00% 66.67% 金融学院 金融工程 28.57% 7.14% 0.00% 64.29% 金融学院 小计 27.45% 3.92% 0.00% 68.63% 注:*标记为样本量不足院系/专业,其分析结果仅供参考,不纳入到报告结论的分析范畴。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4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六、工作单位提供社保情况 (一)起步年薪 学校2024届毕业生在工作单位转正后的平均税前年薪为(含各类奖金、奖励)10.44万元。 (二)社会保障情况 学校2024届毕业生中95.12%在工作单位“五险齐全”,90.22%“有公积金”。升学 单位就业 自由职业 待就业 自主创业 暂不就业
图1- 42024届毕业生主要就业省份分布